前年,我策劃了一個內部專案活動,名叫<讓改變看得見>,請志工建立自己的部落格,為自己的學習做紀錄。不論是聽完ATC的心得(不是重點複習)、志工的學習、生活的體驗都可以,每週結算點數,並提供競賽獎勵作為誘因。

歷經近7個月,這個專案可以說是以失敗收場。就算時常請各地區志工幹部幫忙宣導,我自己也好幾次在志工月大會上鼓勵參與,但全台上百位志工,曾參與過這個專案的(寫一篇就算)卻不到30人,幾乎每個禮拜都有寫的只有2人。

駭客任務.jpg 

私底下問志工為什麼不寫?想瞭解是哪裡卡住了。最常聽到的答案是「沒有時間」、「文筆不好」、「沒想法」,而最真實的答案則是:「這件事(對我來說)沒那麼重要。」這是台灣教育講究速成而衍生的學習認知問題。

怎麼說?

從小到大,學校教育的方式幾乎都是老師講,我們聽抄背練,鮮少有老師會問我們的想法(就算有也沒人敢舉手),會引導我們做更深度的思考、與生活連結。

久而久之,當別人問起我們的想法時,我們不是習慣把書本的(死)知識、他人的見解原封不動的搬出來,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腦袋裡那模糊的想法組織起來、表達出來。如果把時間再拉長,會發現當初為了考試花大把時間做的練習,鮮少是真正滲透到我們的記憶裡的。

這樣的學習是危險的,是成效低的,因為吸收的知識沒有經過消化、沉澱、轉化、重組,就很難活用到生活中,很難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好比吃東西不消化,就無法轉換成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一樣。

文筆不好不是重點,「記錄」才是重點。記錄就是希望強迫自己去思考、整理、連結、轉化,讓所學的觀念變成「自己的」,這樣觀念才會記得深、記得久,才能夠加以運用。

可惜的是,我們受這樣的教育荼毒太久了,早已習慣不去整理自己的想法。當說到要寫「心得」時,我們想到的是「麻煩」、「交差」,如果可以不寫,當然不會想花時間去寫。就算是志工,也不例外。

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上完一堂課、聽完一場演講或看完一本書,就算當時寫了很多筆記、畫了很多重點,過幾天後還是忘得差不多了。這不全然是老師、教材的問題,而是自己有沒有被教導,有沒有理解到課後消化及轉化的重要性。學得多,不如學得精實,學會如何活用。不管是台灣教育,或是我們自己的學習,都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

縱使這個專案失敗了,但我還是會繼續鼓勵志工、ATC的學員們能養成記錄學習的習慣,因為這個過程可以讓你學得更快、更扎實,讓「我」這個產品富有生命力及獨特性,而不會成為制式教育下的另一個山寨品而已。

arrow
arrow

    苦難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