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有趣的心理實驗:曾有研究人員以雜貨店做為實驗地點,試圖了解人們是如何做出選擇。實驗中,一個攤位提供六種口味的果醬可供試吃,另一攤位則有二十四種果醬供人試吃。在兩個攤位上,顧客試吃後都會拿到折價券,以折扣價購買一罐果醬。

  注意!只能有一罐能做折扣,所以顧客自然會想找出最喜歡的口味,而不是喜歡的都買一罐。

果醬.jpg

  該研究發現,二十四種口味的攤位吸引到比較多的人,顧客一窩蜂擠在攤位前試吃,但因口味太多無從選擇,僅3%的人買了果醬;相較之下,到六種口味攤位試吃的人比較能夠決定自己適合哪種口味,約莫有30%最後買了果醬,足足是前者的10倍。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當選擇變得太多時,但又不能全都要時,人腦CPU會無法負荷每個選項的利弊算計而當機,反而讓人們感到痛苦藍瘦。為了解除這痛苦藍瘦,他們乾脆什麼決定也不做。

 

  想想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你跟朋友一起出遊,用餐時間,你們走到一條美食街,有幾十家店家供你們選擇。這家看來很不錯,那家也不錯,就這樣一路逛到了街尾,卻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從眾多選項中選擇,最後只好隨便挑了一家用餐,心裡還在想會不會其他家的更好吃。然而如果只有三家可作選擇,你們一定很快就能做出決定,而且不太會後悔(除非踩雷)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有高學歷,卻反而比父母親那一代感到更加徬徨?一樣的道理,因為選項變得太多了,反而不知從何選起。

  父母親那一代,社會的分工不如現代那麼細,產業變動不如現代快速,資訊獲取也不如現代容易。根據他們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程度、不複雜的人際關係、報章媒體獲知的工作種類,他們可以輕易的從少數選項中去挑選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選擇.jpg

  但現代年輕人可就沒這麼容易了。不論他們的出身、教育程度,他們都能輕易的從網路上認識到不同生活圈的人,看到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做著什麼樣的工作,也可以輕易google到不同產業及職務的介紹、薪資福利、辛酸血淚。對他們來說,他們不盡然要選擇跟自己所念科系相關的工作,他們眼前有無限的選擇,他們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只不過他們不知道要從何選起。

  就像逛美食街一樣,他們看過一家又一家,希望找到那家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最後迫於肚子餓就先找了一家用餐(畢業工作養家活口),邊吃卻邊想自己會不會錯過更好吃的(其他工作會不會更適合自己)

 

  資訊發達、公開,當然有助於人們在做選擇時的利弊衡量。然而爆炸的資訊所帶來的過量選項,也造成了人們的選擇障礙以及工作的穩定度低,因此感到焦慮、痛苦與不滿足。

  科學家就曾指出,雖然現代人類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相較於以前的人提升了四、五倍,但真正的決策中心-大腦負責處理情感的區域,卻沒有增長多少。簡單來說,我們即使能夠處理較多的資訊,但我們的選擇決策能力卻沒提升,無法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那該怎麼解?

  我給大學生的建議是:不要只是看網路資訊,而是要多參加活動,從活動中去挖掘自己的性向及潛能;多與不同產業、職務的職場人士面對面交流,他們所釋放的第一手、篩選過的資訊,會比google來得更快更精準;到有興趣的產業打工或實習,在進入職場(吃正餐)前多做些小試驗(試菜)

  為什麼只給大學生建議?因為等到畢業進入職場,你可就沒有那個本錢可以慢慢試菜了。

小虎老師.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選擇 資訊 生涯 求職
    全站熱搜

    苦難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