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匱乏經濟學》這本書所探討的是「匱乏」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狀態,以及在此狀態下所產生的合理行為,而這樣的行為又為何不符合傳統經濟學的理性決策機制,導致匱乏持續存在或擴大。我把讀書心得分成(上)(下)兩個部分:匱乏對生活的利與弊、如何避免掉入匱乏的陷阱。以下大概說明各章重點,以及閱讀後的感想:

匱乏經濟學.JPG 


第一章:聚焦與隧道效應。【重點】專注是一種正面價值:匱乏讓我們專注於當下似乎是最重要的事[利]。隧道效應則不是:匱乏讓我們視野窄化而忽略掉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弊]

第二章:認知與頻寬稅負。【重點】不管是吃下了應該抗拒的蛋糕美食,或是無意間說出傷人的話,認知頻寬的稅負讓我們變得較難控制衝動。由於認知頻寬被匱乏佔據,這也意味著匱乏不只是降低流動智力,還會降低自制力。[弊]

第三章:打包與寬鬆。【重點】寬鬆給了我們犯錯的空間。匱乏不只乏表較少的犯錯空間,它也乏表失敗的機會更大。匱乏不只是提高錯誤的成本;它也製造更多犯錯、做出受誤導決定的機會。[弊]

第四章:專業。【重點】匱乏讓我們成為專家。窮人理當知道一美元的價值,忙碌的人知道一個小時的價值,而節食的人知道每一卡路里熱量的價值。不過成就他們專業的專注聚焦也會帶來隧道效應,隨之而來的是許多負面的結果。[利]+[弊]

第五章:借貸與近視症。【重點】明天我們可能仍然窮(在時間或金錢上),但那是另外的問題,到明天再去煩惱。匱乏擄獲我們的現在,它產生的隧道效應的稅負讓我們行為變得眼光短淺。[弊]

第六章:匱乏陷阱。【重點】隧道效應導致我們借貸,以及於我們對實體資源運用的效率降低,導致我們進度落後一步,並開始挖東牆補西牆,陷入「拋接球效應」(只能忙著接即將落地的球/做即將到期的事)。我們沒有足夠的認知頻寬來做出脫逃陷阱的計劃。當我們做出計劃,我們仍缺少認知頻寬來抵抗誘惑和堅持到底。此外,缺乏寬鬆又讓我們缺少吸納突發變故的空間,即使跳脫匱乏陷阱,也很容易再次陷入陷阱之中。[弊]

第七章:貧窮。【重點】窮人並不只是缺錢。他們也缺少認知頻寬。貧窮的核心就在於它會課徵認知頻寬稅負並損害認知容量,導致他們在學業表現、工作表現、子女教養、健康維護等各個層面的「失敗」。[弊]

貧窮.jpg 

從以上各章的重點中,不難看出匱乏所產生的弊遠多於利,主要是因為匱乏所產生的「隧道效應」與「認知頻寬不足」(認知頻寬被匱乏大量佔用),而在生活不同層面中造成負面影響。例如,我們很容易從過去的經驗或現在的生活中,觀察到因「匱乏」而導致的「借貸」行為。我們總是為了解決迫於眼前的問題,而先跟未來借貸時間或金錢。縱使未來可以預期得到要花更多時間、金錢去償還,由於我們的認知頻寬已被當下的匱乏給佔據,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去思考、擔心未來可能要付出的代價。

因為借貸利滾利,我們的生活開始陷入無止盡的惡性循環,需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處理未完成的工作,需要長時間工作以賺取更多的錢,於是健康被犧牲了,家庭關係被犧牲了,孩子的家庭教育被犧牲了,自我充電提升被犧牲了,對於生活的困境愈來愈無計可施,只能死命撐在那裡,直到身體垮了,家庭破碎了,孩子犯大錯了,被公司fire掉了,才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重整自己的人生。

記得在《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這本書中,作者探討多項會影響未來成就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出生在什麼家庭。我對於作者所舉的一個實例印象深刻:全世界IQ最高的人(記得高達200多),只因出身在貧窮的家庭,無法繳交大學學費而被退學,到最後淪為一個酒保。用本書所提的概念,就不難理解他之所以淪為酒保,並不是他不夠聰明、不夠努力,而是他有個先天的劣勢:出生在貧窮的家庭。而這個劣勢,往往是難以被逆轉的。

作者在第七章最後提到:「我們越是明瞭匱乏在人們內心運作的機制,我們就越有可能找出方法避免,或是至少緩和匱乏陷阱造成的效應。」這不僅有助於我們個人做出有利於長遠的選擇,改善生活品質及工作效能,也能對現今社會上許多問題的成因有更全盤的瞭解,找到最佳的解決之道(如教育問題的改善)。之後再找時間看完最後三個章節,再於《匱乏經濟學》(下)分享「如何避免掉入匱乏的陷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苦難天堂 的頭像
    苦難天堂

    向世界提問

    苦難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