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了這篇文章<一個上海女孩眼中的台灣:不是年輕人太草莓,是台灣不夠窮>,看完後非常有感觸,覺得有些話非說不可,所以就花了點時間寫了這一篇<不要用過去窮台灣的精神來教育、要求年輕人>。

 

  我認同適時遠離已熟悉的安逸環境,有助於自己進行反思及再次成長突破。但假如不夠窮而失去向上的動力,那歐美國家不就非常極度沒有競爭力才對?(比爾蓋茲、賈伯斯並不是因為「太窮」而拼搏的。)

窮.jpg

 

  大陸現在內陸的狀況,跟幾十年前的台灣一樣,人們為了滿足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最下層而努力著。台灣這二十年來已脫離了最底層的匱乏,轉而追求的是社會需求(公義、環保)、尊重需求(對世界有影響力、受人尊敬)、自我實現(活出與眾不同的自我)等等上層需求。這可以看成是一項進步,這是歐美國家所走過的歷程。

 

  匱乏、爭奪、廝殺、恐懼並無法造就一個穩定、長期進步的社會。許多一二線城市的大陸人現在擁有賺錢的衝勁及能力,當然還有多到可以砸死人的錢,但內心卻是很貧乏的(所以心靈成長課程在大陸都非常熱賣)。一群狼咬來咬去的,勝出的又有幾個?被咬死的會不會更多?再者,人生的目的只為了追求財富而已嗎?在這爭奪的過程中,有多少錢以外的價值及可能性被忽略、犧牲了?此外,當一個人的認知頻寬被「學費哪來」「帳單錢哪來」「沒錢買米了」給佔據時,真的能在這知識型社會中專心把工作做好嗎?(關於認知頻寬,請參考<《匱乏經濟學》(上)-匱乏對生活的利與弊>)

 

  回到台灣競爭力這件事上,我不認為台灣人是因為不夠窮而沒有競爭力。那是過去式,不能再回頭。應該是要朝不同角度來思考,而不是拿台灣經歷過的大陸現況來相比。

希望起飛.jpg

  促使人前進的動力有兩種:逃避痛苦、追求快樂。窮,就是逃避痛苦的動力來源;更好、有價值、受尊敬、被肯定,是追求快樂的動力來源。台灣的問題不是不夠窮,而是在脫離貧窮後,我們的教育、社會有否有教導、引導我們追求快樂,給予年輕人機會及舞台去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事實上,這點也是沒做好的。上一代還是用他們成長時期對應的社會背景來教導、期待下一代,而不是依當前的台灣現況、世界變化、未來趨勢來改變教育政策、調整公司人才管理模式。

 

  台灣年輕人草莓嗎?不!有很多年輕人明白自己要什麼,看見機會,獲得家人的支持(或者不支持但仍執意去追求,如昨日新聞不斷播報的AKB48台籍新成員馬嘉伶),長期且長時間深耕某個領域。部分的人已經做出了一點成績,開始發光發熱,大多數仍是繼續默默努力著(可能還被家人朋友嘲笑、被社會打壓著)。他們的衝勁、企圖心並不輸給對岸的,他們的努力不單單只是為了錢,而是他們心中有個夢想要去實現,或是為這世界帶來不同的改變。

 

  台灣要做的,是設法把年輕人這股對自我的期望給誘發出來,幫助他們看見希望(如同全方位人才培訓營23年來堅持為台灣大學生提供願景教育),並提供安全、良善的環境、機會給他們去衝才對。

 

  最後,附帶一提,馬斯洛在晚年曾表示後悔提出金字塔理論。他覺得那金字塔應該是要倒過來才對:自我實現是第一個,也是最基本的需求。

arrow
arrow

    苦難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