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都知道一件事經過愈多人轉述,會與真正的事實差距愈遠。

  這並不全然因為人們喜歡加油添醋,而是我們聽到的是不完整的故事(這也與說者的表達力、聽者的接收力都有關),當我們要轉述我們聽來的故事時,又只能憑著有限記憶記得的片段來述說。為了讓這故事更符合邏輯,我們會自然地憑著過去的經驗,將片段與片段間的空白給補足,而發展與故事原版有一點差異的版本。經過幾手轉述,故事就變得很精彩(誇張)了。

耳根子軟.jpg

  與我們關係較親近的人,我們自然傾向於較信任他們。對於他們說的話,我們較不容易產生質疑。然而這樣的信任有時會讓我們無法避開思考上的盲點。

  「聽說」當你聽到別人講這句話時,你的腦海裡會立即打上個問號「聽誰說」嗎?假如是陌生人,你腦中的警報器可能會馬上響起,尤其是對方陳述的內容與你的立場相反時,你可能還會立即打斷他說:「你聽誰說?」但如果是較親近的人這麼說,而你又沒有預設立場,就很容易接收並認同對方希望你知道的事,對某人或某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下了定論,好惡由此而生。

  然而,一個熟人提供的資訊,不盡然比陌生人要來得正確;一個名人的觀點,不盡然比一個市井小民要來得有智慧;一則喜歡的電視台報導的新聞,不盡然比其他新聞報導要來全面而客觀;一篇消費者的網路靠北文,不盡然比官方聲明要來得誠實。

  我就曾看過這麼一段話:「真正的事實是什麼不重要。大眾要的不是事實,而是那個最被廣為傳閱、符合他們所相信的故事的版本。」真心覺得中肯又諷刺。

  當然,要做到全然的客觀,摒除個人好惡是不可能的。要能夠警覺到每個「聽說」也是不可能的(對方不見得會跟你說那是他聽來的,媒體也不會告訴你哪些是被剪掉的)。然而,我們仍要盡可能提醒自己,避免這樣的認知偏差,尤其在需要互助合作的組織中,更要小心因為「聽說」而將他人貼上隱形的標籤,因為許多人際關係都是因為「聽說」的無形力量而漸漸瓦解。

  你身旁的人、你所待的組織正流行「聽說」嗎?對於關係較近的人,你習慣性接收他們傳遞的訊息嗎?你,也在編纂生動的故事嗎?小心別染上了這種流行病了!

arrow
arrow

    苦難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