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有一套很有名的書,叫《十萬個為什麼》(現在還有出新的,但熱不熱賣就不知道了),內容包羅萬象,從身體、動物、植物,到生活科學、天文地理都有。

  會買這套書給孩子看的家長,無非是希望透過書中的介紹,啟發孩子對這世界的好奇心,主要用意是在探索,在找尋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當孩子有興趣了,他自然會問更多,然後設法去找到答案,愈學愈多,愈鑽愈深,在該項目上自然有很好的表現。

好奇心.jpg

  爸媽不會跟孩子說:「嘿,孩子,好好的讀這本書,把它全都記在腦袋瓜裡,當別人問你為什麼時,你要都能答得出來。」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學習肯定是沒啥成效的。

  可是,等孩子大一點,要上國中了,這樣的「探索」卻理所當然的被收起來了。不管孩子的興趣是什麼,不管孩子找到興趣了沒,統統都要學國英數自社。想多學,想少學,都不行,因為課堂數每個人都一樣,進度每個人都一樣,而且要升好高中,每一科都要兼顧才行。

  這好比是跟孩子說:「嘿,孩子,好好K這些書,把它們全都記在腦袋瓜裡,當考卷考你為什麼時,你要都能答得出來。」而我們卻認為這樣的學習成效會很好?

  8、9個小時關在學校學習,下課後還有晚自習加上補習班,就算沒有也要複習當天所學,寫寫回家功課,一天有超過10個小時在學習,而且絕大多數是孩子不感興趣、不知為何而學的內容,想放鬆休息都來不及了,哪還有餘力去探索、培養、精進自己的興趣?

  這樣的生活過了6年,到要選擇大學科系時,我們才納悶為何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焦急之下,不得不出手幫孩子做決定,或是給一堆自己覺得(應該)不錯的科系。當然還有另一種父母比較民主開放,讓孩子自己選,但孩子也只能依分數、對科系的「想像」來選填志願

填鴨教育.jpg

  接著,才上大學沒多久,一堆人就發現「選錯了」。礙於轉系轉學的種種限制、時間成本,以及「還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絕大多數還是選擇待在原本的科系,課業只求不要被當就好。可是時間那麼多,怎麼辦?學長姐在玩,同學也在玩,那就跟著玩唄!

  一轉眼,要畢業了,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不延畢業吧;要不考研究所再拖個兩年;要不宅在家裡當米蟲;要不隨便找份工作,走一步算一步…

 

  不寫了,再寫下去,很多人都要哭了,因為發現大好青春就這樣被蹉跎掉了,而且身旁這樣的人還真的不少。

  回到《十萬個為什麼》。到底ATC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有什麼用?幹嘛聽那麼多演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探索」。透過眾多與生活、未來職場相關的主題分享,重新探索自己的興趣,探索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找到與世界的連結。有興趣,自然自己就會想辦法學更多,鑽更深,逐漸培養成專業。

  探索的過程,肯定有些是「沒有用」、「沒興趣」的,但就像《十萬個為什麼》一樣,你不會想要把它們全都背下來吧!

arrow
arrow

    苦難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