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無法參加了,我爸媽要我每個星期六日都回家陪他們。」一個剛報名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大一同學說。

  每當聽到這樣的回覆,我腦海裡都不禁跑出一個畫面:父母與孩子大多各自做各自的事,很少有聊天、一起從事某項活動,甚至可能父母大多時候是不在家的。這樣的陪伴,只是「人在」,卻沒有太多的交流(每個禮拜有那麼多話可以聊上整整兩天?),實質意義並不大。倒不如幾個禮拜才回家一次,並特別規劃與家人一同從事某項活動,邊做邊聊還來得比較好。

無尾熊.jpg

  雖然這樣的回覆對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工作人員們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然而每次聽到同學這麼說,還是不免會擔心:「是孩子依賴父母多,還是父母(在情感上)依賴孩子多?當父母還不懂得對一個18歲的大孩子逐漸放手,這孩子何時才能真正學會堅強獨立呢?

  記得兩年前,一次開車接送王中砥老師時,在車上跟老師聊到台灣年輕人競爭力這個話題。王老師說:「只要看mobility(移動性),就知道一個國家年輕人的競爭力了。」「台灣幾乎每個縣市都設有大學,要就近唸大學很方便,但也造成很多人唸到大學,甚至出了社會工作,從小到大都沒離開到家裡方圓30公里以外的地方生活。反觀大陸年輕人的移動性就非常強,離家幾百公里討生活、追逐夢想、貿易經商是很正常的事。」

  這段對話讓我想到網路瘋傳的一句話:「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在你眼前。」世界正在巨變中,所有變化都不斷在加速,並且一再超越我們的想像。習慣在大變化的環境下生活的人,較能游刃有餘的看見變化中所蘊藏的機會;習慣待在安全舒適圈下生活的人,反而會隨著外在變化變大而擴大內心的恐懼,讓自己更不敢跨離舒適圈。

道別.png

  對一個想要探索世界、面對挑戰、爭取更大的舞台、實現夢想、活得精彩有意義的年輕人而言,需要的是去犯錯、跌倒,然後從中學習修正、堅強站起來的機會。家人應該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支持者、鼓勵者,並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外面受傷了,還有個家可以回來哭訴,而不是將他們關在父母的保護傘下,讓他們閃耀著勇氣與希望的眼神日益黯淡。

  「可是我的父母就是這樣,我也沒辦法啊!」是的,我們很難去改變父母的想法,尤其是我們當還沒有機會去做出成績證明自己時。然而別忘了,選擇權永遠在我們自己手上,永遠是我們自己在做選擇。父母的提議,背後可能還有其他附加條件,像是安全的住所、食物、零用錢、情感等等,值不值得用自己的未來作為交換,決定權在我們自己。

  但我想,對於一個有明確夢想、渴望不凡、活出自己的價值的人,他肯定不會輕易對現實的阻力妥協的。他絕對會想方設法,去爭取、捍衛自己的人生。

arrow
arrow

    苦難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