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功者、媒體、父母師長,都鼓勵孩子加入一個正向積極、熱愛學習的團體?先說說一個多數人都有的困境。
很多人說自己學習成效不彰,或是目前還沒做出成績,是因為自己執行力不夠。知道要做什麼,卻總是找理由一再拖延;一旦開始了,又容易虎頭蛇尾;遇到困難了,又容易選擇放棄。他們不是不想改變,而是改變不了自己。
我們發現,那些有不錯成就的人,他們的執行力往往都不低。那已經變成他們的習慣、人格的一部分了,然而習慣、人格都是要長期養成的,究竟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做了什麼跟普通人不一樣事,或是什麼因素長時間影響他們呢?
人們最想改的毛病:懶
我跟學生聊到他們最想改掉的毛病是什麼,最常聽到的一個答案,就是「懶」。懶,已經變成許多問題的源頭,但往往追到了這個源頭,就無解了,就終止了。懶是人性,我們很難改變它,所以,這個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最終卻變成了所有問題的擋箭牌。
懶,常被類比為意志力不夠。坊間可以找到很多關於如何提升意志力的書,提供了很多的方法,可是問題是,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因為知道了那些方法,就變得有意志力。例如一個人知道運動可以強化他的意志力,但你問他為什麼不運動,他會跟你說:「就懶啊!」根本就鬼打牆嘛!
想必,要克服懶散,靠自己提升意志力的這條路成功率是低的。那有沒有什麼更有效的方式呢?
我在不久前,看到一位老師在FB上發了一段話:如果你脫光衣服躺在北極的冰上,然後靠意志力想著:「我不會死,我不會死。」最後你一定會「凍死」…因為無論你有再大的意志力,環境永遠勝過意志力。
環境永遠勝過意志力
前天,我在得到APP直播中聽到了另一句話:「你還沒成功,不是因為你懶惰,而是因為你孤獨。」這裡的孤獨指的不是一個人沒朋友,而是在通往夢想的路上,身旁沒有一群發奮進取的人去影響他,激勵他保持鬥志,不停前進。
我突然領悟了:對呀,這就是克服天性懶散最容易的方法了,進到一個好的環境,讓環境來改變自己。
找一個正向積極的環境,加入一群熱愛學習、執行力強的人中,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能維持一個人積極行動的熱度,也能透過長時間近距離的觀察,清楚明白別人的成功是因為過程中做了什麼,過程中的失敗又是因為什麼。
這遠比盲目羨慕別人的成功,卻對於如何開始一籌莫展要好得多了。當通往成功的步驟、做法是明確的,結果是可預期的,自信心就會提升,就不會茫然搖擺,遲遲跨不出下一步。
我承認,成功的方法是無法完全複製的,但至少可以作為自己行動的參考,不至於進退失據。此外,我發現比起學習成功者的方法,長期接近成功者能獲得另項無形而寶貴的東西。
長期接近成功者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接近你想成為的成功者,去感染他們的做事態度,學習做事方法。更重要的,你在無形之中會習得他們的價值觀,知道對他們而言,什麼是較不重要的,什麼是更重要的。
為什麼價值觀那麼重要?因為這些人之所以成功,就是根據這些價值觀來做判斷,決定下一步要怎麼走。進一步說明,就是他們比起一般人,選擇那個「更重要」的機率要來得高,所以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機會及優勢,長期累加下來,最終獲得成功。
你可能會問:「可是那些成功者也曾犯錯、失敗過呀!他們的價值觀真的靠譜嗎?」
首先,正是因為他們曾犯錯、失敗,所以他們的價值觀更值得去學。他們可能因為失敗而更改事情的重要排序,修正原有的價值觀;他們也可能失敗後繼續維持原來的價值判斷,最後成功了。無論如何,他們最終抱持的價值觀,是他們經過數十年積累、最佳化後的結果。
其次,就算他們的價值觀並不完全適用於你或新時代,你大可在他們幾十年積累的基礎之上,再根據你實際面臨的狀況去做修正。那遠好過你自己亂無章法、到處撞牆,弄得自己傷痕累累,耗費大量時間摸索,卻又不一定能釐清事情的重要次序。
第三,這些價值觀可以在你年紀輕輕時,提供給你清楚的行為準繩,幫助你判別與採取行動。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是因為他們年輕時迷迷茫茫,浪費了太多時間在無意義的事上。他們分不清楚熟輕熟重,心中沒有一套行事標準,所以更容易盲目從眾、浪費生命。然而在年輕學習力最強、最有衝勁、最有本錢犯錯的時候不往前衝,之後很多的機會永遠也跟不上、抓不住了。
回到一開始提的問題,那些有不錯成就的人,大多都在年輕時就主動接近成功者、跟成功者學習,並且跟一群有衝勁的人深交或共事。他們自己非常努力,但同時環境也在影響、塑造他們,將那些成功該具備的心理素質一點一滴的滲透到他們的基因之中。
改運靠自己,大學就開始
為什麼父母都想把孩子送進名校?不只是因為升學率高,不只是因為那張學歷較值錢,不只是為了父母的虛榮心,還有一個父母非常在乎的因素,就是這些學校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包含師資、資源,還有更重要的:同儕。
當你每天跟一群積極、有企圖心、執行力強的人在一起,看著他們做事,跟著他們一起做事,久而久之,你也就很容易成為跟他們一樣的人。對你來說,那樣生活才叫「正常」。
為什麼企業主偏好名校出來的學生?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這些學生是在那個環境下生活了四年,在價值觀、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品質保證。
那讀的學校沒那麼好,是不是就抓不住好機會了呢?
我想不用說,你也知道答案是什麼,因為父母那一代就能找到很多例外。不過相較於父母那個時代,現在的學習種類更加多元,不限於學校制式的課程,就算沒有名校學歷,也可以透過參加社團、到企業實習、聽演講等許多方式,找到一群正向積極的人一同做事,跟在成功者旁邊學習。長時間下來,培養的做事態度、價值觀,以及其長期行動所累積的經驗值,絕不輸給名校的學生。也就是說,比起父母那一代,現在不唸名校、沒高學歷的人要翻身的機會更多了,關鍵就在於你看不看得見。
對一個大學生而言,與其擔心、哀怨自己學校不夠好,或是抱怨過去沒在一個好環境中長大,還不如趕緊把握大學自由的四年,找到一個好環境,為自己改改運。學校沒有,就往校外找。找到了,就好好待下去,讓環境改變你。
一定要把握大學這四年改變,因為一旦畢業進入職場,多數人的生活圈是變窄的,是較不自由的。別幻想你會進入一個很牛的公司、很牛的團隊,然後變成一個很牛的人,這機率非常非常的低,因為能進入很牛的團隊的人,往往他們在大學時,就已經不斷透過進入好的環境、接觸更優秀的人,逐漸將自己改造成一個夠牛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