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說大學是個小型的社會,那社團就相當於小型的公司,由一群具有共同興趣、理念、目標的人所組成。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尤其是在一個團隊中,因為相處時間長,互動多,但對同一件事的解讀及做法不盡相同。不管最後誰的想法做法採納,身為團隊的一份子,都必須配合執行。不管你喜不喜歡、認不認同,甚至配不配合,都會影響你對團隊的觀感,以及團隊成員對你的觀感。團隊的決策也會影響未來團隊方向,影響每個成員的地位、價值及發展空間。團隊成員彼此是緊密牽連著的。

美國隊長3.jpg

  前幾天看了《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就活生生的將團隊內部的衝突搬上大螢幕(只是更誇大,更有聲光娛樂效果)。美國隊長及鋼鐵人的主張都有道理,都是以團隊及眾人利益為出發點,但簽不簽公約,卻會對整個團隊未來能否扮演好維護世界和平的角色有截然不同的影響。

  而過程中,由於彼此的立場、獲得的資訊不同,讓誤會日漸加深,衝突愈演愈烈。縱使最後誤會被解開了,卻又因個人私怨而再度撕裂整個團隊。一番激戰的結果,兩方沒人是真正的贏家。然而,看似分裂的團隊,卻也因為經歷了這些衝突,而對彼此的觀點、理念、行為有更多的理解、包容及反省。縱使結局看似不完美,最後卻用美國隊長誠懇的一封友好信,為之後的團隊復合埋下了伏筆。

  在真實職場中,80%離職的原因,都跟「人」有關。被排擠、被衝康、不受尊重、不被肯定及信任、理念不合、無法與其他人合作、看某同事不順眼、不滿意主管帶領的方式、…。長久下來,當誤會、負能量累積到自己不想再承受,乾脆跟整個團隊劃清界線,收拾東西走人。人才,往往就這樣一去不復返,這對任何團隊來說都是莫大的損失。

  而對於一個有使命、有理念、有共同目標的社團來說,也是如此。縱使學生心思較單純,沒有太多利益衝突,但這幾年帶志工下來,我觀察到縱使「人」不是志工離退的主因,通常也佔離退原因很重要的的比重。那長久積累下來的誤會、打擊、失望、衝突,絕對會降低一個人對團隊的投入度,以及留下來幫助整個團隊的意願。

團隊衝突.jpg

  這當中,殺傷力最大的其實不是「衝突」,而是「不說」跟「聽說」。

  有衝突(當然是指言語上的,不是肢體上),代表雙方有開誠佈公說出自己的想法,彼此的想法有交流,才會產生衝擊,但也會增進對彼此立場、觀點的理解。也許最終結果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但至少能接受。團隊成員更瞭解彼此,往後的溝通、合作也會更有默契。長遠來說,小衝突對團隊來說是一件好事。那總比平常不地震,能量日積月累,突然來個大地震要好吧!

  然而,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以和為貴」,習慣避免衝突,總是隱藏自己的意見,附和領導者或團隊多數。覺得被誤解、受到委曲,就往肚裡吞,將對方列為「避免往來戶」名單,而不是試著誠心向對方說明與釐清,或是勇敢站出來悍衛自己的清白。「不說」維持了團隊表象的和平,卻在每個人心裡埋下一顆又一顆的未爆彈。

  此外,「聽說」(不負責言論)也是團隊信任的頭號殺手。只要不是對方親口跟你說的話,都算是「聽說」。當一句話經過第二人的重新解讀、轉譯,傳給第三人、第四人時,原本的意思可能被嚴重扭曲了。但我們總把第三者說的話給「聽進去」,覺得被誤解,或是對方為何要這麼說自己,然後再找一個人訴苦,或是乾脆悶在心裡不說。但其實,那可能根本不是對方真正的意思。

  與其讓「不說」和「聽說」的不悅烏雲壟罩心底,為何不選擇大方的、誠懇的、充滿善意的、堅定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是直接跟對方求證呢?為了讓團隊更好,能否從現在開始,從我們自身減少「不說」和「聽說」開始做起呢?

  從《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的英雄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他們都為了悍守自己的理念,證明自己的清白,而無懼團隊衝突,甚至在兩敗俱傷後還能誠心反省,相互同理,為了成就更堅強的團隊而握手言和。我們,是不是也該向英雄們好好學習了呢?

arrow
arrow

    苦難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