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令人錯愕,因為選前主流媒體都預測希拉蕊會贏(或是說它們希望她贏),臉書、推特上的言論也比較偏向支持希拉蕊,但最後卻是川普當選。除此之外,大選前出現許多數位媒體,以製造不同於主流媒體論調的假新聞,讓民眾瘋狂點擊傳閱(藉此吸引廣告商,賺廣告費),其流量甚至高達主流媒體的十倍。

  這帶給我們什麼啟示?一、主流媒體的聲音,並不一定能反映人民的聲音。二、社群媒體反映的是年輕人的聲音,卻聽不見中老年人的聲音。三、過於依賴從主流媒體或社群中接收資訊,缺乏獨立思考及查證,很可能會錯估情勢,做出錯誤的決策。

美國大選.jpg

  過去,人們接收新資訊的方式是透過電視、電台或報紙,要透過這些平台上散播資訊的成本,並非一般小老百姓可以負擔得起,所以有錢有權的人可以單向式的對大眾進行「洗腦」。網路崛起後,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各種網路平台發聲,將企業、權貴不法醜陋的一面公諸大眾,帶來的卻不一定是「真相」,卻可能造成更大的混亂與錯誤的判斷

  例如,一名顧客上傳客服人員態度不佳的影片,引起大眾對某企業的言論撻伐,真相卻可能是該顧客先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客服人員委婉說明後仍不接受對方的回應,揚言要對店家進行報復,然後自拍影片裝作無辜受害者。

  或者,某餐廳即便100個人中有99個人用餐愉快,卻可能因為一個人服務不周(或客人特別挑剔、愛找麻煩),將不愉快的用餐經驗po上網,甚至在google搜尋上排上第一頁,導致未到該餐廳用過餐的人覺得該餐廳很爛。

  還有很多學生經常上的論壇,像是PTT、Dcard等,也很容易將負面訊息放大。只要問評價,會留言的大多是負面評價居多(就像yahoo新聞下的留言幾乎都罵聲或沒建設性),有正面評價的,還可能會被指稱是工讀生留言。寫愉快的用餐經驗,還可能會被抹黑是業配文。在這些平台上,很難獲得符合事實的正反面資訊,但使用者大多沒覺察到這一點。

謠言.jpg

  今天暑假,有個高三升大一的同學參加完大學新鮮人領航營後,想報名參加全方位人才培訓營,卻因為自己唸設計,怕以後沒時間來聽課而作罷。

  我問他:「你怎麼知道設計系很忙,會沒空參加?」他說:「我爸媽說的。」「你爸媽以前是唸設計的嗎?」「不是。」「那他們怎麼知道設計很忙?」「不知道,也是聽說的吧。不過我學長姐也是這麼說。」「嗯,你學長姐有說他們都在忙什麼嗎?他們的時間是怎麼分配的?」「我不知道,我沒問那麼細。」

  這是受台灣教育的學生的「正常反應」:快速求得一個簡單的答案或結論我想我剛要升大學時,腦袋應該也是這麼的單純(簡單),不懂得進一步深入探究、追根究柢,而是習慣於接受一個抽象模糊、以偏概全的答案吧。

  設計系忙嗎?有設計系的志工說:「我們系閒到爆,忙不忙要看學校。」但也有唸設計很忙,卻還能抽出時間來聽課、當志工、當幹部的。假如不去細問每個學校科系的課程安排、作業量,以及學長姐花了多少時間在打工、社團、娛樂、做作業上,就很容易被「設計系很忙」的答案給誤導。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這其實跟我們在網路上搜集資訊一樣,網路上充斥著許多似是而非、過於簡化而模糊的答案。若不懂得進一步思考提問,我們很容易就會被其誤導。舉全方位人才培訓營來說:「學校就很多免費的演講了,不需要去參加那個。」是每間學校都有很多免費演講嗎?演講內容、學的東西都一樣嗎?「建議不要浪費錢去參加,我聽了兩次就沒去了。」為什麼只聽兩次?是誰浪費?有人聽30次以上的嗎?差別在哪裡?

  要正確解讀網路資訊,必須要建立以下基本認知:

1.網路上可以查到的資訊,只代表少數人的意見,並未能正確反映全體的聲音。
2.負面資訊擴散得比正面資訊還要來得快,留存得久,然而1%的問題不該抹煞了99%的努力。
3.同社群的人們的想法會比較相近,較難站在不同角度、高度去還原問題的全貌,易生偏見。

  寫這篇,不只是想表達我們都應培養這樣的覺察力,在做選擇時做出客觀而明智的決定,也希望傳達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別對自己不清楚的事大肆評論,因為這只會強化網路資訊的混亂及錯誤,而當未來你進入職場後,你的公司可能深受其苦,你也可能就是那個要幫公司解決這個網路腦殘言論問題的人。(當局者迷?其實有些真相只有當局者才知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苦難天堂 的頭像
    苦難天堂

    向世界提問

    苦難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